2025年6月27日,在团队负责人王福祥教授的指导下,翻译团队在单位会议室成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牟晓、丁元吉两位老师分别做了题为“‘一带一路’山东非遗外宣多模态话语体系构建”与“隐喻翻译的认知机制与实践策略”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热烈。

牟晓老师以山东非遗外宣翻译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当前非遗翻译面临的文化符号转译失真、传播媒介单一等核心问题。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提出“语言+符号+媒介”三维立体协同翻译模型,以柳琴戏、胶东剪纸等为非遗案例开展多模态翻译实验,并构建可量化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
丁元吉老师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隐喻翻译的本质,认为翻译时需兼顾“始发域—目标域”映射关系与目标语文化体认差异。丁老师还列举了“山脚”“山头”等可译性案例,而对于不可译隐喻,丁老师认为翻译时应去掉喻体,只保留意义。此外,丁老师还认为译者应基于文本功能运用纽马克七策略与图里四原则,实现认知层面的跨文化对接。

在研讨环节,与会老师针对两大议题各抒己见,既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所做的有益探索,也对两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次沙龙凸显了山东非遗外宣多模态话语建设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并尝试探索隐喻翻译的语言认知规律。翻译团队未来将持续推进跨学科合作,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